一艘被以為是清代的商船,悄悄地躺在萬寧大洲島前港清澈的水中。李幸璜攝 來來回往的船只,帶著人們的理想穿梭于海上。 李幸璜 攝 海上絲綢之路延綿2024年,跨越三大洲,成為古代東西方文明切磋的主要橋梁。而明代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將這條海上大通道推向了極致…… 回望歷史,忙碌的海上貿易仿佛又依稀展示在面前。那時的中國茶葉喝了、絲綢爛了,抹去塵埃,舊日的中國陶瓷依然熠熠生輝 7月12日:數十年來,東至日本,南至東南亞文萊、沙撈越、馬來半島上的彭亨、泰國所屬的藍坡、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河口,西至埃及開羅和東非的70多處遺址中,考古學家們發明了越來越多的中國陶瓷殘片。國際知名古陶瓷學家三上次男曾這樣說:古代東西方的文明切磋是寫在中國陶瓷上的。那時的中國茶葉喝了、絲綢爛了,抹去塵埃,舊日的中國陶瓷依然熠熠生輝。 正是跟著這些古瓷片的連續不斷被發明,這條從中國秦漢就已經開始的海上絲綢之路,正在用另有一種方式,向人們生動再現過去2024年來東西方的文明切磋。 海上絲路二千年 開國以來,考古工先后在臨高城北、東方新龍區發明了漢代銅釜,這些都是船隊攜軍而至的炊具,還有一定數目的五銖錢。考古代人員結合史料推測,這些物件極有可能是西漢部隊在島留下的遺物。但出土的文物數目又不像有較大規模的部隊曾經到過這里,這些零散的部隊以及官員,也許是搭乘順路的商船來到這里,以實現漢帝國對這個象郡外徼的治理。 正是這些自徐聞、合浦口岸動身的商船,開始了最早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漢書·地理志》紀錄了那時的航行路線: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民俗略與珠崖(今)相類…… 省博物館館長丘剛以為,那時在建置珠崖、儋耳二郡,也許便是源于這條海上通道。這時以徐聞、合浦為始發港,過瓊州海峽(或北部灣)沿島西部沿岸一直南行到越南、馬來亞、泰國,最遠達到印度的黃支,開始與這些地域創建起長期的以物易物的商務關系,用大批的絲綢換回了東南亞的胡椒、象牙、香料。繼西漢初年張騫歷經13年拓荒中原通往西域的陸上絲綢之路后,海上絲綢之路成為另一條聯系東西方的主要橋梁。 然而,中原連續不斷的戰亂,使陸上絲綢之路不時被中斷,各朝各代開始加倍珍視海上絲綢之路。到七世紀前后,在中國進行航運貿易的船只,除了中國商船外,還有印度商船、波斯商船,甚至來自更迢遙的羅馬商船。 到了唐宋,這條海上絲綢之路已經忙碌到了舶交海中,無知其數的盛況。這些不遠千里飄泊往來于海上的商船里到底滿載著些什麼?《宋史·食雜志》上說:以金銀、緡錢、鉛錫、雜色帛、瓷器市香藥、犀象、珊瑚、琥珀……宋代輸出物資以瓷器、絲綢為主,特別是瓷器;宋代輸入的物品則以香料為大宗。因此,也有人將這條海路稱為海上瓷器———香料之路。 一些商人、僧侶、各地使節跟著海上貿易的增加也紛飛踏船而至。意大利旅老手馬可·波羅在達到我國那時四大貿易港灣之一的泉州時曾贊道:這是世界最大的良港之一,商人貨物聚積之多,幾難信有其事。由泉州始發取道的海上航線固然比張騫通西域的時間估算要晚1000年左右,但那時的泉州已經與98個國家和地域發作通商往來關系。 明朝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將海上絲綢之路推向了極盛,是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航程最長的遠洋航線,創新了航海史上的奇跡。而對外貿易的航線也從起初的南路擴展到中路和北路。即由明州港(今浙江寧波)動身,面向東海航線,直達日本或南下印度洋的中路;由登州港(今山東蓬萊)動身,經渤海灣,至朝鮮和日本的北路。 然而,就在海上貿易空前繁華的時候,明末實行了荒唐的海禁政策,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直到清末,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海上絲綢之路由此走到了盡頭。 舊時繁榮落海中 海上絲綢之路曾經的輝煌和光榮卻會永遠被記住。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沿途海域,數百上千年的沉船通博娛樂城app安裝事故,在海底留下了反常豐富的文化遺存。據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央統計,僅中國古沉船就應該過份2024艘。這些遺存成為留給后人的一個最廣闊、最豐富的海上通博娛樂城註冊送現金絲綢之路水下博物館。 從上世紀六十年月起,我國漁民和相關部分多次在西沙一帶發明了古代沉船,有在海底沉寂了上千年的唐代古沉船和瓷器;還有宋代、元代等朝代的古代沉船,從沉船里打撈了瓷器、銀錠、貨幣等主要文物。 1998年12月,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央、、廣東等省考古研究所共同組成的西沙水下考古隊,對西沙北礁、金銀礁、華光礁一帶進行了為期39天的正式水下考古,共發明五代、宋、元、明、清各代水下遺存12處,采集挖掘各期間文物1500件。 在西沙華光礁一個古代沉船遺址處,沉船上的瓷器散落的范圍至少有一個籃球場那麼大,固然曾遭到嚴重盜掘,沉船遺址的中央已被炸開一個大坑,途經海水的長期間浸泡,海生物已將木質船體和船上的部門裝載物凝聚成塊,但考古代人員仍采集到不少完整文物。從遺址外觀采集的文物,考古代人員判斷,這是一艘南宋期間的沉船,考古代人員在這艘沉船遺址中共挖掘出各種瓷器一千多件。 這些瓷器有多種類型,但每一種瓷器的重復率很高,多為碼放整齊的成摞青白釉瓷碗和大批白瓷粉盒等。與史料上對駛向海外的貨多,大小相套,無少隙地的貨船描述完全一致。考古代人員由此確認,沉船是一艘遠洋貨船,它所裝載的貨物全是銷往海外的民間日常生活用瓷。 在西沙北礁的礁盤上,古代瓷器零碎更是隨處可見。這也許是古船遇難后,海浪將船上的貨物打散上礁盤所致。就連常來這里的漁民都通博娛樂城返水比例以為,北礁是古代沉船的墳場。考古代通博娛樂城代理開戶人員從北礁采集的大批瓷器中,有的來自景德鎮,也有的來自浙江,但為數最多的是來自福建差異地域的古窯。而且從采集的地點看,不僅僅是一二艘沉船的貨物。 據省珍藏協會秘書長何翔介紹,通過對各階段西沙出水文物資料蒐集整理,初步探明打撈出水的文物種類有瓷器、貨幣、銅錠、象牙、石錨、銅器、鐵器、鋁、鉛塊等。瓷器數目約26000余件,貨幣1300公斤,別的600余件。此中各地文博部分珍藏3000件,其余均散落在社會個人珍藏者手中。 忙碌的海上貿易仿佛又依稀展示在面前。那時的中國茶葉喝了、絲綢爛了,抹去塵埃,舊日的中國陶瓷依然熠熠生輝,寫不盡當年海上貿易的繁榮和吵鬧。從挖掘的兩萬多件古代瓷器中,我們看到了宋、元、明、清中國陶瓷活著界的巨大陰礙力,懂得了為何英文將中國與瓷器并稱為CHINA,而已有千年歷史的青白瓷、青花瓷,目前依然是最具中國特色的瓷器。遙想那時的廣州西村窯、廣東潮州窯,福建窯系這些專弟子產外銷瓷的場所,該是多麼的熱烈和繁忙,每日會有不遠萬里專程趕來買入瓷器的中外商船,在港灣焦慮地等侯著。 風檣鱗集側畔過 而這些滿載著中國瓷器的商船,無論是從那時最為繁榮的港灣廣州或是泉州動身,幾乎都需要途經海域,再把這些漂亮的瓷器運送達到菲律賓、占城、波斯灣等地,而精明的波斯商人會把這些遠道運來的中國瓷器再銷往西亞各地甚至歐洲。 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島及其所轄的海域在這條海上通道上占有相當主要的位置。現在的考古發明已經能夠證明,從漢代海上絲綢之路開通,促進漢帝國在這里建置珠崖、儋耳起,島首次被納入了中國的疆土領域,而其后的開闢和發展,也大多與海上絲路有著或多或少的關系。 歷代王朝連續不斷加強著對這個孤懸海外的海島的統治。如隋代開始對進行了大規模復郡增縣,覆原和增設了珠崖、儋耳、臨振三郡;唐代又在此根基上,增設至四州。1999年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島北的瓊山珠通博娛樂城新上架遊戲崖嶺一處古城址出土了粗夾砂陶器和印紋陶片。丘剛推測,這一古城址北依瓊州海峽,是否便是唐代中葉為保證瓊州海峽安全,加強島北局勢不亂,由嶺南節度使李復派遣到此的將領孟京修筑的城池。 而這時,南部通商口岸也由徐聞、合浦移至番禺(廣州),廣州逐步開始成為南部商貿中央。從廣州動身,經沿東部沿岸至馬來亞,過馬六甲至大食等國的航線,已經成為中國絲綢的集散地,也成為世界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交往的一個主要地域。 南宋吳自牧在《夢梁錄》紀錄道:若欲船泛外國交易,則是泉州便可出洋。迤邐過七州洋舟中測水約有七十余。這里所說的七州洋,據考證以為便是文昌市東七洲列島及鄰近的海面。專家由此推斷,這條航線由此也帶來了東部沿岸文昌、陵水、三亞的隆運。 從那時的商稅額可以看出,沿海口岸的商貿得到了較大發展。如據史料紀錄,北宋熙寧十年(1077年)以前,全島商稅額僅有4285貫,但熙寧十年全島商稅收入已經到達19597貫。這個商稅額除船泊稅外,其余是征收香料、檳榔、小馬、翠羽、黃蠟、蘇木和吉貝的特產稅。 沿海的瓊山、澄邁、臨高、文昌、樂會等地在這個期間已經開始有了市舶活動。1164年,朝廷批準在瓊州建置專門擔當控制對外貿易的市舶分司,隸屬于廣南東路(廣州)市舶司,進一步帶動了島上貿易的發展。在瓊山永興和府城發明的二座宋代磚室墓里,出土的隨葬品中各有一塊買地磚券,差別紀錄了北宋大觀元年和南宋紹興十年的兩樁土地交易場合,從一個側面反應了那時島上的商品經濟發展狀況。 但在宋代以前,仍然缺乏大型船舶停靠的自然良港。為更好地安適那時蓬勃發展的海外貿易,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瓊知州王光祖在島政治經濟及交通中央的瓊州(今海口),開辟了白沙津港,以方便往來于海上絲綢之路上中外船舶的停靠,同時,也方便瓊州市舶分司對經過島的外國商船進行控制。 商賈絡繹往來頻 然而,在此前1000長年時間里,固然有外國商船連續不斷進出東部沿岸港灣,但朝廷依然不准外商在島上進行直接貿易。直到至元三十年(1293年),朝廷才在瓊州設立博易提舉司,又稱市舶提舉司,許可外商直接到進行貿易,將這里的海外貿易直接受入政府控制之下。 明代人丘浚曾這樣形容那時的海口港門:帆檣之聚,森如立竹。然而,隨后的海禁政策很快就遏制了島上剛剛興起的海外貿易,直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撤消禁海令,許可商船出海貿易。1685年,清王朝在建置隸屬于廣東海關的海口常關總部,擔當控制對外貿易和征收關稅等事務。一時間,府城成了商賈絡繹,煙火稠密的商埠。 乾隆年間《澄海縣志》卷19描述了澄海糖商在康熙解除遷海令后,于每年春季租舶艚船,裝所貨糖包,有海道上蘇州、天津,至秋季則從北方販棉花、色布回到廣東,運送到雷、瓊等府售賣,一來一往,獲息幾倍,以此起家者甚多。 廣州、潮州商人此時早就頻繁往來于與江南間,將江南地域的物品,販運到銷售,然后從收購土特產,運到北方發賣。1713年,廣州府的順德商人在陵水建立了鳳城會館;1757年,潮州商人在海口創建了潮州會館。 日本小葉田淳編撰的《島史》中,紀錄了不少與日本的商船往來。如康熙三十一年(1696),一艘商船從寧波將當地的絲制品帶到,又裝上物產,返航至浙江普陀山停泊,將買入好的絲、零貨裝好后,開往日本貿易。 這樣的往返買賣極度頻繁,重要航線是寧波–普陀山-日本,運載的貨物重要是絲、生姜、沉香、鹿皮、蠟蜜、牛角、黑糖、藥種。日本人西川如見也在《華夷通商考》序文上說,還出產攀子花、花梨木等,這些都是出口貿易的物品。 清道光以后,開始與東南亞獨自貿易,《島史》中這樣紀錄道,每年從到暹羅的大海船在40艘左右,到交趾支那有25艘,開往東京以及交趾支那北部的通常是50艘,這種海船的噸位是100至150噸左右。這些從事外國貿易的船,固然是漁船,但為數甚多。 曾經沉寂的島,因著古代海上絲路帶來的物質及文化陰礙,終于在明清期間開始了真正的海上貿易。1858年《天津條約》后,瓊州被強行開放為通商口岸,被強行納入到世界貿易體系中,人客居海外做生意或謀生也越來越多,此中又以東南亞為主。 宋代青瓷 明 官字款鉛錠 明永樂通寶貨幣 清青花詩文拴馬紋盤(殘片),本欄西沙出水文物圖片由實習生林萌攝 曾經的繁榮 清代解除海禁后,商貿開始迎來第一個大發展期。到18世紀,已經成為中暹(羅)海上貿易的中轉部。其貿易觸角延伸到日本、交趾、新加坡等地。輸出商品中,蔗糖占第一位,檳榔、椰子、海綿等特產的輸出也奪目。 廣東、福建一帶商人跟著海上絲路上的商船開始大量到做生意發展,瓊州府轄區內的海口成為那時主要的貿易港灣,海口一時間商號劇增,形成了差別由福建商人、潮州商人、廣州商人、商人、高州商人開設的商號組成的福建行、潮行、廣行、南行、高州行五行,各行為聯絡鄉情,維護同鄉長處,又相繼設立會館作為集會的地方。 《海關十年教導1882—1891》載,瓊州口岸的會館有:汕頭會館、會館、廣東會館、高州會館、福建會館。所有的行商坐賈均分屬于各個會館名下,交納會捐并在遇到難題時接納會館的呵護。除地緣性會館外,海口也出現了同業性會館,如鰲峰會館,該會館建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由在海口經營販賣牛皮的各地商人所組成。 1858年《天津條約》后,瓊州被強行開放為通商口岸,與外部世界的聯系更親暱。日本把大批的毛巾、毛巾料子和少量的米運入,起初數目很少,后來成了重要的輸入品;大陸的貨物大多經香港運入,重要為豆類品;海峽殖民地運入的燕窩,年額也達七千兩;美國面粉以及日本火柴也是重要輸入的物品。而輸出的重要是豬、牛、椰布、土布、檳榔子、姜、獸皮,黑糖總輸出量到達24萬擔,白糖則到達3萬擔左右,那時進出口貿易可見一斑。 同時,客居海外做生意或謀生的人也越來越多,此中又以東南亞為主。這些商人紛飛在當地設立瓊州會館,以聯絡鄉情和維護同鄉長處。如1857年,韓旺彝、王志德建立了新加坡瓊州會館,龍祖傳則于1869年在馬六甲建立馬六甲瓊州會館。 據統計,在19世紀中后期,人在新加坡及馬來西亞共建立瓊州會館多達12個,這與開埠的時間相吻合,從一個側面說明商人開始參加到世界貿易體系中。及至目前,在東南亞一帶的商會仍是當地較有陰礙的商會組織,不少瓊籍商人成為當地甚至世界著名企業家。 絲綢之路申報世遺 從有關部分了解到,中國政府現在正通過世界遺產中央與日本和中亞各國進行磋商,跨國申報絲綢之路為世界遺產,最快有望于2007年提交世界遺產委員會商量。省文體廳文管辦有關人員表示,島及所轄海域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與此相關的歷史文化遺跡也將被納入到這一項目中。 據了解,絲綢之路分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和草原絲綢之路。據悉,現在和海上絲路有關的廣東、福建、浙江、廣西已經開始行運此事,我省現在尚沒有成立相關機構擔當此事,但在專業方面已經做了相應預備,如公布保衛單位。西沙的2個文物保衛單位已被納入即將公布的第六批國寶范圍中;同時,積極保衛海上絲綢之路的海上遺跡,以及島上與海上絲路有關的歷史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