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博娛樂城真人遊戲_海之南萬泉河石臼鬼斧神工的地質奇觀

  石臼———是大天然歷經幾十萬年甚至幾百萬年磨蝕而成的作品,它們的神奇在于,不管你如何去想象和描述,都沒有比它們本身更完滿。面臨大天然的鬼斧神工,所有的藝術家都只有自嘆不如。


  分布在瓊中境內萬泉河上游的石臼群,是我國乃至全世界都罕見的地質奇觀,其數目之多,體形之大,造型之絕妙,水流之變幻,令人嘆為觀止。


  現在,專家對萬泉河石臼的成因仍有爭議,有的說它們是 冰川磨蝕的冰臼,有的以為是水力磨蝕的壺穴。但不管是冰臼還是壺穴,萬泉河石臼的地質意義和欣賞價值都需要人們加倍重視它。 ———編者



流水和巖石的碰撞和磨擦,演繹出這道絕妙的景觀。本文圖片除署外由蘇曉杰攝


  正逢雨季,每一場大雨都讓島中部山區的河流飽滿起來,激動起來,它們一路疾跑,一路歡歌,向瓊島四面八方流淌。每日清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和諧鎮農場通博娛樂城登入困難的婦女們便三五成群,歡聲笑語,結伴到場部后面乘坡河的石臼上洗衣或洗頭,待到日上三竿,她們才陸續返家。乘坡河位于牛路嶺水庫的上游,它實在便是萬泉河上游的河段。






上圖為瓊中乘坡河形態各異的石臼群。


  從五指山脈下來,向東北經過瓊中上安鄉和長征鎮,萬泉河已經走了快要50公里蜿蜒盤曲的山路,或許是疲乏了,要在和諧鎮與河床上的石頭們嬉戲一番,輕松一下;于是,乘坡河一段長約1000米,寬約300米的河床上,多了一道千姿百態,令人嘆為觀止的神奇畫卷———石臼景觀。


  在大天然的鬼斧神工眼前,所有的語言都顯得那樣蒼白和無力,置身其間,你天然而然會為石臼的形態之美和水流的氣力慨嘆不已



自然的浴缸。蘇建強攝于黎母山


  6月1日下午,大雨初霽,和我省資深水文地質專家、教授級高工李福先生一道來到和諧鎮,沿途只見水流急促的乘坡河挾裹著泥沙,渾黃的河水從花崗巖構造的河床上流過,宛如一條黃龍在翻滾騰躍!



瓊中石臼分布示動機


  我們的向導陳光明是和諧鎮的一位干部,當地人,他最初還掛心雨后水大,會埋沒石臼,但或許是久旱的瓊中大地太焦渴了,部門雨水已直接滲透地層,使得我們能同時看到河流景觀和石臼景觀。



青山怪石。陳耿攝于中平鎮七步水


  從位于乘坡河西岸的和諧鎮政府大院向東走200米,大片白亮白亮的花崗巖河床映入視線,中心的河水在此一改東流之勢,向北拐了一個快要90度的大彎,落差也變大好幾米,湍急的水流發出了隆隆的巨響,站在河邊對話,必要大聲吼叫,否則聽不清別人在說什麼。


  那天的乘坡河河面很窄,最寬的場所估算不過10米,但河水沖力極大,而且水下場合復雜,向導陳光明勸我們最好不要涉水過河。于是我們就在河流西側行走觀看,即便如此,形態各異、巧奪天工的石臼仍然俯視皆是———槽狀的最長達10余米,成為河床上的一道道小水溝,一些野草夾生在石縫里,頗顯生命的韌性;圓形的直徑在20厘米至2米之間,數目許多,似乎是一個個擺在河床上的圓盤子和大簸箕,有趣的是石臼里還有小魚小蝦在水草間游弋;筒狀的有的深通博娛樂城登入問題可蓄水,像是巨浪缸一般,有的底部已經穿透,在上面可以看到浪花從下面飄過……


  還有不少外形不是很條例的石臼,有的像農民的一只大腳丫,有的像一把耕地的犁頭,還有的像一朵盛開的大蓮花,我們眼看石臼的各式形態,耳中響著河水沖洗巖石的聲音,衣服還不時地被濺上水花。


  攝影蘇曉杰十分激動,又是半蹲又是半跪,時而站起時而爬下,幾個小時下來,忙得汗流浹背。眼看天色慢慢黯淡下來,采訪和拍照都很難進行,我們決意先回縣城去,第二天再到乘坡河的東岸去。


  6月2日,我們再次趕往東邊30多公里處的和諧鎮。我們沿乘坡河東岸一條小路走向石臼地帶。


  這一天的氣象格外晴朗,乘坡河周圍的山巒愈發顯得青翠,途經一夜的沉淀,河水比昨天清澈了很多,河邊有不少婦女在浣衣和洗頭。


  乘坡河東岸地形復雜,陡峭的巖石固然不是很高,但卻形成一道道袖珍的懸崖絕壁,底下就是湍急的水流和堅硬的巖石。


  行走東岸,所到之處所見之石臼,外形比西岸更顯多樣:它們有的像葫蘆,有的像巨大的芒果,有的像舂米的棒槌,有的像放大了的蝌蚪,有的像一座心型的鋼琴臺;還有的狀如逗號、分號和讚歎號,想必河水在奔流過程中,也理解稍事楞住和抒情!


  在大天然的鬼斧神工眼前,所有的語言上的描述總顯得那樣蒼白和無力,而當你親臨其境,置身其間,你天然而然會為石臼的形態之美和水流的氣力慨嘆不已。


  由于下游建起了水庫,除了旱季,人們很難見到河床上的石臼。這兩年旱災,河面水位下降,千奇百怪的石臼得以一展真容


  在東岸最高處的一塊巨石上,橫向陰刻有唯戰能存四個行體大字,有好事者將它們悉數涂成白色,但上款和落款的筆跡已經含糊難辨,想知道這是誰留下的字跡,可惜當地竟無人知曉。


  翻看《瓊中縣志》,才知道這一石刻的落款是王毅,王毅那時是國民黨瓊崖守備司令,刻字時間為1939年5月10日,正是抗戰期間。


  離開石臼地帶,我們回到和諧鎮農場,此時相近中午,人們陸續下班返來。農場人不多,一百來人,住宅都是瓦房,一棟一棟的圍成方形,中間空出好大一個院落,可以晾曬東西,也可供孩子們玩樂,真有點像北方的四合院。


  在院子的兩棵高大的龍眼樹下,倒扣著一艘廢棄許久的小舟,農場人正在那里閑聊,有些老者已經開始啜上小酒。面臨一行的到來,他們幾多有些驚喜,對的拜訪也就暢所欲言。會談中我們了解到,這個農場占地約550畝,始建于1960年,重要經濟作物有橡膠、檳榔和荔枝,農場員工為來自和諧鎮各村的黎族黎民,但他們都已不會講黎語,取而代之的是話和平凡話,這可能受河西鎮上的國營乘坡農場場部的語言環境陰礙。


  本年63歲的吳大禧是鎮農場的元老之一,原籍在和諧鎮的長沙村,當年跟父親一起介入籌建農場時還不到18歲,現如今他的頭發已是一片花白,讓人頓感歲月不饒人。


  據吳大禧老人回憶,1982年以前,河里的河鱉、河鱔、鯰魚、鯉魚和石鯪魚都許多,在河邊就能抓到魚,人們淌水過河時,一些魚兒竟敢游過來啄人。1982年,下游的牛路嶺水庫蓄水發后,乘坡河水面急劇上漲,下游的塹對、檳榔園和萬道三村(原屬和諧鎮,現歸牛路嶺水站管轄)成為水浸區,被迫遷往高處,鎮農場地勢較高,不受陰礙,但要過河和捕魚必要靠船,于是漁舟渡船應運而生。


  吳大禧說,自從水庫蓄水后,除了旱季,他們已經很難見到河床上的石臼了,這兩年干旱成災,河面水位下降,石臼才得以露出全貌,不過魚兒也隨著少了,他們的漁船都用不上了,閑置久了也就壞了。


  對萬泉河石臼的成因,專家仍有爭議。但不管是 冰臼還是壺穴,這片石臼的地質意義和欣賞價值不容忽視


  關于石臼的成因,學術界歷來存在兩種有爭論的說法,在此將它們分辨為冰川磨蝕說和水力磨蝕說。


  持冰川磨蝕說者以為,大概在200萬年—300萬年的第四紀早期,冰川融水沿冰川裂隙從數十米至數百米以上的高度,自上而下以水滴石穿的方式,對冰川蓋住下的基巖進行強烈的沖蝕作用,所以才產生了石臼,這種石臼被稱為冰臼。


  在這類專家眼里,冰臼是古代冰川曾經存在過的有力證據之一,也是古氣候、古環境變遷的極其主要的歷史見證,在我國的黃山、廬山、西藏和德國、波蘭等地均有發明,它們均分布于冰川、U型谷和冰床上,但分布于山脊、山峰和山麓地帶的冰臼則十分罕見。


  水力磨蝕說則以為,石臼是平凡巖石河床被水流沖磨而成的深穴,它分布在石質河床基巖節理交匯點或打碎處,水流使之成為坑洼;坑洼里礫石在流水的帶動下迴旋,撞鑿,磨蝕坑壁,使坑洼連續不斷擴大加深,終極形成深度和寬度達數十厘米至數米的深穴,這類石臼可稱為壺穴或甌穴。


  但不論是冰臼還是壺穴,都有可能在堅硬的基巖上形成,而且兩者的形態及沉積物也很相似。


  那麼,萬泉河上游乘坡河段的石臼是屬于冰臼還是壺穴?


  1999年至2024年間,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韓同林教授,先后在廣東揭西、豐順、潮州、佛岡和的瓊中、通什(五指山)通博娛樂城出金手續費等處發明了大批石臼,并認定它們為冰臼群,同時斷定———廣東存在過冰川。


  但他的觀點遭到了中山大學黃玉昆、劉尚仁兩位教授和華南師范大學曾昭璇教授等人的質疑,原因是:冰冷和濕潤是冰川發育的氣候前提,要形成冰川,必要是高緯度、高海拔;在冰期氣候下,低緯度地域只有海拔過份雪線的山地,才可能出現冰川。他們以為,廣東地處低緯,且毗鄰,屬熱帶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有22℃,年降雨量也在1500毫米以上。海拔最高的山地才1902米,而且相關數據表明第四紀以來華南山地一直在上升,過去海拔就更低,遠遠低于華南末次冰期3500米—4000米的雪線高度,如何能形成冰川?


  我省水文地質專家李福先生傾向于水力磨蝕說。他以為石臼是在強盛的水動力前提下,水流對巖石的構造裂隙或巖石的較軟部位,途經地質期間的磨蝕作用形成的。


  李福辯白說,瓊中位于島中部山地域域,是三大河流的發源地之一,地形險峻坡度陡峭,在河床形成了水位落差較大的坎坡;加上這里是降雨量最豐富的地域,有充沛的水源保證,形成了強盛的水動力磨蝕作用,而巖石的構造裂隙或巖石的較軟部位被磨蝕的速度更快,得以在更新世以來的幾十萬年中形成這些水磨石臼。


  有意思的是,在和諧鎮北邊的中平鎮,以及黎母山的半山腰,也能看到雷同的石臼景觀,盡管兩者的石臼在面積大小和數目的上都不如乘坡河,但這三個場所都處于萬泉河的上游區域,應該可以將它們統稱為萬泉河石臼。據了解,除上述三處外,五指山市南圣河也發明有少量石臼分布。


  李福呼吁,瓊中境內的萬泉河石臼分布之廣,數目之多,體形之大,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是罕見的,人們要保衛好這些珍稀且不可再生的石臼資本,最好在瓊中境內創建一個水磨石臼國家地質公園,將和諧鎮、中平鎮和黎母山上的石臼群連成一片保衛起來,建成一個集教育實習、科研考古和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綜合基地。


  采訪手記


  還乘坡河潔凈和完整


  到乘坡河采訪時期,心中禁不住為這里獨特的石臼景觀暗暗叫絕,然而,也有一些大煞風景的現象讓人感覺不快。好比,河西岸邊的斜坡上就累積了大批生活垃圾,有些廢棄的塑料袋已經被雨水沖到石臼鄰近,倘若狂風驟雨到臨,想必悉數進入河道,流往下游的牛路嶺水庫;在石臼地帶,人們的洗浴用品包裝袋也隨意丟棄在河床上,然后被水沖進石臼里或漂流在河面上。


  在石臼群中,還有人們鑿取花崗巖石材的陳跡;唯戰能存那塊石刻的右上角,無知什麼時候也被人敲掉了一大塊。


  在看來,不管乘坡河上的石臼群有無開闢價值,今后將作何用途,當地政府和住民都有義務先將它們保衛起來,不去污染,也不要毀壞。


  據了解,瓊中縣旅游部分有意在石臼群上游林田村河段開闢驚險刺激的漂流項目,假如再將水磨石臼群所在地建成一個地質公園,讓游人在沖浪之后還能一飽眼福,何樂而不為?如此下去,假以時日,瓊中有望形成地質旅游的一個小氣候,為旅游業憑添新的氣力,也能增通博娛樂城提款加當地農夫的收入。


  此外,乘坡河石臼群應該也是中小學生地理課的活教材,所以,眼下讓這里維持潔凈和完整顯得很有必須。(陳耿)


  相關鏈接


  灘多水急乘坡河


  據《瓊中縣志》紀錄:1950年9月的一天,乘坡河上游暴雨成災,夜間河水突漲,沖走什介、順作、林田、塹對村民和小學生20余人,溺死家畜9頭;1971年5月29日,乘坡河上漲54米,損壞農作物621畝,沖掉秧種38噸、漁船1只、木材2立方米,毀房6間,淹死牛2頭,豬1頭。


  另據當地村民陳說,1988年夏季的某一天,一艘原來只能乘坐40人的渡船,竟然載上100多人橫渡石臼河段,結局被急促的水流和水底的暗流掀翻,船上無人生還。此事現在在瓊中境內尚有人偶然提起。


  此外,上個世紀90年月初期,一對來自海口的配偶到石臼地帶游玩時,自恃諳熟水性,不聽旁人奉勸下水游泳,結局非命喪生。


  特別叮囑喜愛戶外運動的朋友們,到乘坡河觀看石臼時,切勿以為那里河面不寬,水位不深而以身試水,有句俗話叫淺水溺死人,這話用在現在的乘坡河石臼一段再恰切不過了。 (陳耿)


  小知識


  地質遺跡


  地質遺跡是在地球歷史期間,由內力地質作用和外力地質作用形成,反應了地質歷史演化過程和物理、化學前提或環境的變化。這是人類熟悉地質現象、推測地質環境和演變前提的主要根據,是人們覆原地質歷史的重要參數。


  地質遺跡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本,保衛下來既可以供人們研究,也可以通過適度開闢成為供人們參觀、開展科普教育的基地。世界不少國家以把地質遺跡對照會合的區域建成地質公園,形成保衛與開闢的良性輪迴。通博娛樂城會員登入


  到現在為止,中國已批準創建國家地質公園85個。此中,海口石山火山群地質公園是我省現在唯一的國家地質公園。 (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