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熱血沸騰的7月來了。鎖定大片,才是7月觀影的首選。無論是《革命者》還是《1921》,從海報到預報,空氣中處處彌漫著大制作、大陣容、以及偉大時代的宏偉天氣。
先來說說《革命者》,張頌文飾演李大釗,這無疑是一次精緻真實、而且極具詩意的表白。我們在教科書中都會看到一張李大釗同志的經典圖片,短發平頭,標志性的胡子,這是大多數人對李大釗的初印象。而張頌文的形象,恰恰讓我們可以毫不遲疑地進入腳色。
在接納采訪時張頌文說:我演過李大釗,這是我終生的榮光。與其說是我飾演他,倒不如說是他一直在率領著我。在我看來,我只是一個把我的身軀暫借出去三個月來替他說他想說的話、做他想做的事的演員而已。掃描刮刮樂
《刮刮樂200元革命者》不是一個完全依照傳記的敘事條例去展示的作品,它更多的是以李大釗在就義前36個小時當中,通過他跟社會各個階級之間差異人物的關系,書寫夢想主義,去譜寫一個偉大時代的畫卷。
在尹鴻教師看來,《革命者》對李大釗的刻畫抓緊了兩個主要的角度。其一是還原,李大彩券統計方法釗首要是一個人,他有平凡人的七情六欲,也有平凡人的柴米油鹽,他的淳樸和寬厚是不可忽視的特點。
第二個是人格化,這些在歷史當中起到主要作用的人,他是平凡人六合彩獎金分配,但他一定不平凡。正由於他了解人民民眾,了解人民的磨難,所以他內心有一種極度堅持的夢想主義信念,在《革命者》中你會看到,李大釗便是一個使者,他要讓人民從漆黑走向光明。
同時,在《革命者》中,你會看到每一個我眼中看到的那個李大釗,這里面除了平凡大眾、親人,還有很多主要人物。比如李大釗跟陳獨秀的關系,李大釗與毛澤東的關系。一方面通過這些差異人的眼睛,看到差異視角下的李大釗,另一方面又通過李大釗跟這些人物的關系展示了李大釗對中國革命的陰礙。
而另一部影片《1921》聚焦的是革命時代的熱血群像。上周末,《1921》在全國舉行點映。許多觀眾看完影戲后都被先輩們為革命、為夢想供獻斷送的精神深深感染和觸動。加入一大的13位典型,平均年齡28歲,最小的劉仁靜只有19歲。青春芳華的他們來自差異場所,差異階層,他們是一群百年前的90后,《1921》本身便是青年人的故事。
10年前,黃建新執導了影戲《建黨偉業》。10年后再拍這段歷史,他直言壓力很大。同一段歷史,如何拍得不重復,如何在創作中往前走,在黃建新看來,這既需要勇氣,也得有技巧。扮演年輕期間毛澤東的王仁君還是有著極度特殊的感受:導演特別提醒我,重點關注1922年之前的偉人,進入他青年的生命,體悟他的風華正茂、青春熱血。
在影戲《1921》中陳坤扮演了陳獨秀這個腳色,尹鴻教師談到陳坤的表演時說:他貫穿戴全片斷落,把陳獨秀特別驕傲、不可一世的一面顯現出來,也埋下了其激進一面的伏筆,戲份不多卻展示出性格的全面。
《1921》通過三條敘事線索徐徐展開,一條是李達、王會悟具體組織一大會議;二是共產國際典型馬林達到上海介入一大會議;三是日本政府派遣特務跟蹤在上海的日本左翼激進分子。三條線索差別建構了三個懸念:一大會議可否順利召開?馬林可否順利加入一大會議?日本人會否毀壞一大會議?三條線索相互交織,懸念感也隨之層層遞進。
它既是青春熱血的年月片,同時也用許多差異的影戲元素,像開會時營造的懸疑、上海的追車戲等等方式在和目前的觀眾進行對話。
所以我們會發明,無論是《革命者》、《1921》兩部作品都是以中國共產黨建黨前后的這個人物和事件作為自己的題材刮刮樂對獎app的,實在要點的一點便是百年之后不忘初心,為人民服務,以讓國家富強,讓人民掙脫貧乏,掙脫不平等作為自己的目標。
從《1921》到《革命者》,影戲通過記憶的方式給我們帶來最好的初心教育,讓我們意識到一個百年的政黨,到底從哪里來,你將來要向哪里去。
《今天影評》編導觀測
1921年,那是一個充實夢想和奮斗,可以讓人為信仰舍生忘死的年月。《1921》里,他們意氣風發、神采飛揚,加入中共一大會議的典型們平均年齡28歲,正是這群年輕人變更了整個中國的歷史,有了盛世中國。《革命者》用光影書寫了守常先生波瀾壯闊的終生,他的終生是革命的、戰斗的終生。
也許只有履歷過戰火硝煙的崢嶸歲月,才能加倍愛惜當下和諧盛世的美好。我們在教科書上的考點,是他們壯烈的終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