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建州(定安古稱)僅存在了四十年,短暫得讓人陌生。 這段六百長年前的歷史,像小說般曲盤曲折,由開始到解散。 在工夫的磨洗中,當年的舊事已幾乎化為煙塵。 惟有主人公的悲歡聚散,至今還讓人感傷、傳誦。 元代,南建州東連會同、樂會、文昌,西接澄邁,南至五指山,北抵瓊山。至明清兩代,定安縣境大致相當。此為清《瓊州府志》定安縣全圖。 拾撿散落的歷史零碎,經常讓人有意外驚喜。那些被塵封的點點滴滴,拼湊起來,往往便是一段讓人傷古懷今、唏噓讚歎的人和事。 600長年前的南建州(定安古稱,1329年設,1369年廢),紀實了一段刀光劍影的政權更迭,也紀實了一段充實傳奇和浪漫的歷史。 王官后人尊其為官祖。明代編修的族譜延續至今。 繼位后,元文宗對他的放逐地念念不忘。為報禮遇之恩,將定安縣升為南建州 在古代眾多州縣中,僅存在40年的南建州,短暫得讓人陌生。 從設置沿革看,南建州的設立,很有點橫空出世的味道。 王官廟內的明代鐵鐘,歷經苦難,保留完好。 王官墓前雕有金剛杵的斷頭石像 設州之前,定安作為獨立的行政區域僅有30長年歷史。史料紀錄,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平章闊里吉思率兵平黎后,割瓊山縣南境及五指山黎峒一帶(今瓊中、瓊海、屯昌三市縣大部門地域)首置定安縣,意為從此田地安穩,黎庶安寧。縣治設在南資都(今定安龍門鎮),隸屬瓊州路軍民安慰司。 天歷二年(1329年),剛剛當上皇帝的元文宗圖帖睦爾(1328-1332年在位)下旨,將隸屬海北道宣慰司的瓊州路軍民安慰司改為乾寧軍民安慰司;同時將定安縣升為南建州,直接隸屬于海北道宣慰司,封定安南雷峒主王官為世襲知州,州治遷往瓊牙鄉。 官墓文革時遭到毀壞 蒙古大軍締造的元代,是歷通博娛樂城推薦紅利朝疆域最廣的帝國。一個小小的、偏居一隅的島,能遭受皇帝如此垂青,實乃事出有因。 《元史》、明《正德瓊臺志》紀錄,至治元年(1321年),時為親王的圖帖睦爾(元武宗次子),因宮廷內爭,被英宗(1321-1323年在位)流放瓊州,潛邸就在瓊州城城南(今府城)。 九錫山村的元代女墓雕龍刻鳳。 從唐代起,被以為炎霧噴毒,往鮮生還、一去一萬里,千之千不還的瓊州,是歷代罪臣、貶官最偏僻的放逐地。在眾多期盼北還的放逐者中,圖帖睦爾是獨一無二的皇親貴胄(皇帝直系),也是歷史上唯一到過的皇帝。 貶居兩年多后,泰定元年(1324年),20歲的圖帖睦爾召歸北上。也許是否極泰來,4年之后,圖帖睦爾成為元朝第12位皇帝。 繼位后,元文宗對他的放逐地念念不忘。天歷二年,把瓊州路改為乾寧軍民安慰司,并在潛邸所在之處修造了雄麗嶺海的大興龍普明禪寺,以謝上天垂祐。又因貶居瓊州時,定安南雷峒主王官事之以禮,故升而以官世知州事,佩金符,領軍民。據王官后人珍藏的《王氏族譜》紀錄,王官封知州后,還獲賜金碗玉箸和宮袍等。 南雷峒位于定通博娛樂城手機註冊安南部山區(今定安嶺口、中瑞農場一帶),在古代無疑是偏鄉僻壤。那時的峒主王官,究竟以何種禮遇感動了元文宗? 《正德瓊臺志》中紀實了文宗貶居瓊州的一樁逸事,元帥陳謙亨家有侍娃,名青梅,通詞翰,善歌舞,聲色并麗。至治間文宗在潛邸,慕之。嘗示其家,以覬窺之。意不就,因賦詩云:自笑當年志氣豪,手攀銀杏弄金桃,溟南地僻無佳果,問著青梅價也高。 小小瓷片也有一段歷史。 清光緒《定安縣志》依據《王氏族譜》紀錄了此事的后續,文宗那時為翩翩少年,求青梅不得,心情黯淡,便到定安游玩。到南雷峒時住在峒主王官家,王官不僅禮遇周到,還為之出三百金以聘青梅,終于遂了心愿。或許這次媒妁之恩和對青梅的綿綿情意,便是文宗答謝南雷峒主的原因。 省場所志學會副會長、師范大學政法系副教授李勃以為,南建州存在時間不長,但它的設立及隸屬關系,在設置沿革中,是一個極度特殊的範例。省文體廳文化處副處長王亦平以為,南建州的設立,反應了那時中心政權對的控制,以及民族混合的過程。 元代是民族矛盾和階層矛盾十分激化的朝代。史料紀錄,元朝后期60長年間,黎族人民較大規模的反抗斗爭有9次,小亂則更頻繁。除了答謝禮遇之恩外,元文宗任命峒主王官控制中部黎族山區,也許也有和緩民族沖突的考慮。 形似臥睡美女的梅子嶺,聽說是因青梅而得名。本版照片由李幸璜攝 歷史的變更,有時就在某個人的轉念之間。南建州的消逝,和設立時一樣突兀 工夫流轉。600長年后,再覓南建州蹤跡,僅有史料的蛛絲馬跡,和民間真假難辨的傳說。直到今日,南建州留下的很多疑團,仍引得后人猜測連連。 南建州治瓊牙鄉今在何處,至今沒有定論。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原定安縣政協副主席許榮頌以為,從史料紀錄推斷,瓊牙鄉可能就在今日的定城,即明代修造的定安古城的南部。定城北臨南渡江,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正德瓊臺志》紀錄,南建州設立后,流經定安的南渡江河段隨之被稱為建江,建江之名一直沿用到近代。 也有人以為,王官升任知州后,把州治遷往他的故鄉———嶺口鎮群山村委會九錫山村。至今,嶺口一帶散布著不少和王官有關的古跡、文物。 從定安縣城動身,向南40多公里是嶺口鎮,當年南雷峒的中央。定安南部為丘陵地帶,進入嶺口,抬眼環顧,青山連綿。 嶺口,顧名思義,便是山嶺的出口。據介紹,嶺口鎮本來只有呈丁字的三個峽口,周圍幾十座大大小小的山嶺像兩只長臂,將其攏在懷中。出乎我們的預料,這片高高矮低的山嶺內竟藏有良田萬畝,嶺口擁有南雷、水尾、田冬、鐵坡四大田洋,自古便是定安的糧倉。 不論是否曾為南建州州治,嶺口積淀的很多歷史信息,都證明此處曾經有過一段繁榮。這里不只有王官墓、王官廟、王氏祠堂,還有許很多多寫著歷史的瓷片、石雕。當地黎民通知我們,這一帶姓王的人許多,幾乎都是王官的后代。 王官后人對這位南建州知州極為尊崇。始建于明代的王官廟,位于嶺腰村委會嶺尾村坡塘嶺腳下,廟宇不大但香火很旺。坡尾村76歲的王植堅老人說,原廟已被日軍燒毀,目前看到的是上世紀八十年月修造的。每年農歷二月十七日,當地王姓都要舉行軍坡紀念王官。 王官墓坐落在距嶺尾村不遠的群山村委會下山村。墓園在村東南一片青翠的檳榔林里,用玄武石圈起,規模壯觀。墓座西北朝東南,墓前立兩塊石碑,主墓碑高僅半米,陰刻南建州知州王墓地。另一塊是明代《重修始祖知州墓記》碑,高約兩米,文革時被敲為兩斷,后人接合重立。失望得很,兩塊墓碑都未注明王官的生卒年份,重修碑記也只提到王官封知州一事。我們想找的答案———王官是漢人還是黎人(據《正德瓊臺志》載,南雷峒為黎區,那麼王官可能是黎族。但《王氏族譜》載,始祖自宋遷瓊,王官為第九代)、如何結識元文宗等,都沒有紀錄。碑旁立有兩塊雕花墓石,紋飾頗美。墓前原有拜亭和石雕,如今斷柱殘雕掩于荒草。墓區內散落不少碎瓷片,許榮頌先生隨手拾起一塊,端詳頃刻通知我們,這是元代產于浙江的龍泉窯,在那時是對照精細的瓷器。而這樣的碎瓷,在群山村一帶比比皆是。 省文體廳文化處副處長王亦平現場勘查后以為,從墓制、碑體及石雕紋飾來看,下山村的王官墓,以及九錫山村的另一座墓葬(墓主為黎氏,當地人說是王官夫人墓,但據《王氏族譜》紀錄,王官母親姓黎,夫人姓陳),都是元代墓葬。元代盛行佛教,王官墓前的石雕上就刻有金剛杵(佛教法器)。從規模和工藝看,這兩處墓葬很有文物價值,是我省發明的為數不多的元代石雕群之一。由墓葬體現的華文化推斷,王官可能是漢人。 王官故里九錫山村,距王官墓約兩公里遠。村子不大,村民懇切地帶著我們在村里轉。當地玄武巖多,村子的歷史便留在這些千年不變的石頭上。村頭一口棄置的大石缸,直徑約一米多,底座雕著漂亮的荷邊,有人說是美女用的浴缸,有人說是賞荷的水缸,讓人浮想聯翩。村中的老井,周圍墊了不少被踏得溜滑的石柱、石碑。王官當年的宅院已蹤跡全無,村里人說,老井邊上那片寬敞的竹林,便是本來王官家的后花圃。 叫人煩悶的是,這個約500人的村子,幾乎都姓馮。許榮頌辯白道,九錫山村本來是王姓。王官死后,其子王廷金(明《正德瓊臺志》、清《瓊州府志》載,王官有二子,長為廷璙次為廷金;《王氏族譜》則錄,王官子為獻燎,孫為廷金)繼襲知州。元末明初,王廷金領兵抗明,村里人都隨著他走了。后來,馮姓遷此長住下來,而王家后人多落戶于坡塘嶺周圍。也因此,王氏祠堂和王官廟都建在坡塘嶺下。 史料紀錄,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廷金帶兵作亂,后屯兵南牛嶺(屬母瑞山系,海撥513米,是全縣最高點,為定安、瓊海分界嶺)對立朝廷,原南建州同知莫真成之子莫宣寶,受命率兵討伐,王廷金兵敗被殺。有將才的莫宣寶建功后,竟不肯接納明朝授官,后在協助明軍開辟五指山途徑時,被流箭射中而死。 這段刀光劍影的歷史,今日聽來還有嗖嗖冷氣。據當地人說,幾百年間,嶺口地域的王莫兩家難除嫌隙,互不通暢婚。 歷史的變更,有時就在某個人的轉念之間。南建州的消逝,和設立時一樣突兀。王廷金死后,明廢南建州,復設定安縣,定安之名延用至今。 幾百年過去,青山照舊,美女不再。文宗和青梅的戀愛傳說,依然被人們持久傳誦 對定安,人最津津樂道的是定安才子和定安娘子。 定安人才輩出,明代官至南京禮部尚書的王弘誨,清代唯一的探花郎張岳崧,都是定安人。關于定安才子的紀錄,史料頗為豐富。相形之下,定安娘子的美名只在民間口碑流傳。據當地人介紹,定安娘子有兩層寓意,一是指當地女子溫婉美麗、勤勞和善;二是定安為瓊劇之鄉,向有無定安不成劇團之說。定安女子唱戲嗓音甜蜜、風韻迷人。 圖貼睦爾眼中價高難攀的青梅,就被當地人以為是一位定安娘子。對圖帖睦爾和青梅的這段戀愛故事,定安才子王弘誨(1541-1617年)曾有詩詠誦: 建州城堞久蒿萊,勝國流傳亦可哀。 峒主有祠依綠樹,美女無地問青梅。 千年舊事空啼鳥,一代儒宗盡劫灰。 遠涌溪前東逝水,憑高悵望意遲回。 ———《建州城懷古》 自古朱顏多苦命,通詞翰,善歌舞,聲色并麗的青梅,過早地香消玉殞。據《王氏族譜》和民間傳說,文宗繼位后,冊青梅為妃,迎之都,抵浙江而卒。而這當然是民間黎民的美好意愿。元史研究學者、師范大學政法系王獻軍教授以為,元代級別制度森嚴,元朝皇帝不大可能納漢人為妃。 幾百年過去,青山照舊,美女不再。文宗和青梅的戀愛故事,依然被人們持久傳誦。 從嶺口鎮向南行,約4公里處就是兩汪碧綠的水田,一片是南雷洋,另一片是水尾洋。田洋東北面有座小山,形似臥睡的美女,當地人為紀念青梅而稱其梅子嶺。此外,嶺尾村還有口多年不涸的古井,因舊日青梅在此洗衣浣紗而叫青梅井。 在萬泉河畔,也流傳著圖帖睦爾和青梅在風光優雅的多河(萬泉河上游原稱多河,屬南雷峒)上泛舟游玩的故事。瓊海市萬泉河鎮河邊的中水廟(全稱多河中水侯王廟),聽說是后人因感念王官當年景人之美的功德而建,廟前的渡口就叫 文宗渡口。每年三月,人們都舉行廟會,敲打神鐘,祭拜文宗、梅娘與王官。又傳文宗回京后,因惦念萬泉河優雅的風光與純樸和善的人民,而將北京的一條河流命名為萬泉河。通博娛樂城推薦連結 這出落難王子和侍女的戲劇性戀愛還被搬上了舞臺。知名的瓊劇劇目《青梅記》,便取材于此。不過,在劇中,青梅和王子并不是恩戀愛侶。早期《青梅記》中,被貶來瓊的元代王子圖帖睦爾,偶見元帥府侍女青梅,欲召為妃,青梅至死不從,跳海自盡。1987年,李放、周斗光將此劇改編:落難即將回京繼位的圖帖睦爾,偶遇帥府歌姬李青梅,慕其美貌聰慧欲封妃同通博娛樂城返水標準歸。青梅早有婚約,不為富貴權勢所動,圖帖睦爾無可奈何悵然獨歸。 和青梅一樣,曾凄然南下又奇跡北還的元文宗,終極也沒有完美的結果。在位不長的元文宗,短短5年內兩次即位,29歲時駕崩。在元朝皇帝中,文宗不僅運氣多舛,通博娛樂城攻略心得也是少有的書生。王獻軍教授研究以為,元代諸帝中醒目華文且能作詩的,只有元末二帝:文宗和順帝。文宗在位時期,興文治,尊儒崇佛,并編修了《經世大典》。 歷經工夫的磨洗,舊日的南建州已幾乎被人們遺忘,而那段波波折折的戀愛傳說,卻讓今日的人們照舊感傷。或許,是才子佳人的短暫浪漫和無奈結果,讓心懷美好祝愿的人們悵然若失吧。
2025-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