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
stop
mute
max volume
repeat
泰戈爾與參演其戲劇的演員們合影 資料圖片
泰戈爾 資料圖片
泰戈爾舞劇的舞臺場景 資料圖片
羅賓德羅納特·泰戈爾(1861—1941)是蜚聲世界的印度文化巨擘。他1913年以《吉檀迦利》獲諾貝爾文學通博娛樂城註冊送活動獎,成為亞洲獲此殊榮第一人。泰戈爾集文學家、藝術家、哲學家、教育家多重地位于一身,但他有一個格外主要的地位卻一直被人們輕忽——泰戈爾不僅在印度當代戲劇史上占有主要身份,而且享有國際信譽。身為孟加拉族人,他終生用母語孟加拉語進行戲劇創作與實踐。從1881年發布第一部音樂劇作品至1939年最后一部舞劇作品問世,其戲劇生涯長達半個多世紀,至少創作了70個腳本,劇作所涉范型包含有音樂劇、詩劇、劇詩、象征劇、社會劇、喜劇、舞劇等。他還身兼戲院導演、制作人、作曲家、演員,有生之年導演、制作、參演了多部自己創作的劇作。
戲劇藝術在印度本土基礎深厚。公元元年前后的《舞論》典型了印度古典戲劇理論到達的高度,梵劇的創作展演呈現了次大陸戲劇藝術的精湛。中世紀,印度教虔信文化哺育各場所戲劇表演藝術連續發展,16世紀以降,孟加拉興起的民間戲賈特拉以強勁的生命力享有廣泛受眾。當代戲院在孟加拉的萌芽可追溯至17世紀初英殖民者以加爾各答為據點的貿易擴張。18世紀中后期陪伴英殖民統治確立,戲院作為殖民的舶來品登陸孟加拉灣。肇始于19世紀初的孟加拉文藝復興運動啟蒙了印度精英知識分子對本土傳統文化話語的重構。作為這場運動的弄潮兒,孟加拉語戲劇通過自塑、再造、調適踏上構建戲劇民族性的當代化歷程,成為印度當代戲劇的先行者。不論通博娛樂城註冊送彩金文學還是戲院,19世紀蓬勃發展的當代孟加拉語戲劇受西方寫實主義陰礙很深,戲劇尚未真正駐足于本土。在此歷史底細下,作為孟加拉文藝復興代言人通博娛樂城app體驗的泰戈爾以戲劇創作實踐為復興印度文化的藝術載體,為推動當代印通博娛樂城官網網址度戲劇的民族化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一、富于情味的戲劇創作
泰戈爾劇作成績甚豐。差異階段的作品在主旨、情節、結構、風格、排練方式、受眾迴響、美學接納上展示驚人的多樣性。其戲劇文學顛撲不破的特征是印度性:腳本內隱結構依照孟加拉式的民間生活范型來處理,主題情節指向《奧義書》哲學理念的精通博娛樂城遊戲玩法髓——在有限中探尋無窮的圓滿。
早期試探試驗階段,泰戈爾創作了音樂劇、劇詩、詩劇,嘗試在西方范式中演繹印度故事中的人本主義。《國王與王后》和《斷送》在場幕、行動的復雜底細、主次情節交互、韻散結合、復仇母題、心靈獨白、逝去場面上明顯借鑒了西方浪漫主義悲劇的結構與風格,不過,這兩部作品的主旨與情懷仍是印度式的。這一期間,泰戈爾反復試煉腳本結構技法與詩歌文體格式,藝術上雖未形成標簽風格,但劇作主旨內涵已彰顯出印度性。《瑪麗尼》(1896)標志其戲劇創作的轉折,泰戈爾開始拋卻情節與行動主導的西方悲劇范式,改用單一戲劇情形與簡樸直接的戲劇行動。這一去行動輕情節的傾向,此后成為泰戈爾戲劇的標簽風格。《齊德拉》(1892)是泰戈爾離別純韻體的最后一部詩劇,從《告別的詛咒》(1894)開始,他嘗試采用孟加拉文押韻聯句取代純韻體,以新韻體詩歌格式進行創作。這一期間他以大史詩、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為重要內容的幾部詩劇閃爍著承古創造的光芒,對倫理議題進行了卓越的美學處理,表現了印度教文化的倫理觀與價值觀。藝術上,去行動輕情節輕場幕或無場幕的特征則漸顯清晰,人物內心矛盾取代外部行動沖突,制造出別具一格的戲劇性。
借用史詩《摩訶婆羅多》素材改編的詩劇《齊德拉》中,曼尼普爾國公主齊德拉在春神與愛神的賜佑下獲得為期一年的絕世美貌,取得了英勇阿周納的愛。此后她卻陷入虛假地位與真實自我的矛盾抉擇,魂魄備受拷問。劇終,她揭開面紗,向愛人表露本貌并坦陳本相,阿周納濃情接納了真實的她。1924年泰戈爾訪華時期,新月社為慶祝其64歲壽辰籌備迎接酒席,壓軸節目就是《齊德拉》。演出圓滿完工時,深受打動的泰戈爾向全體演職人員致敬感激,此事功績了印度戲劇在中國跨文化展演的一段美談。
中期成熟定型階段,印度文化精神在泰戈爾的戲劇文學中日益清晰,服務于民族意識表白的戲劇格式逐步定型。《秋之節日》(1908)開啟了泰戈爾象征劇的時代,它與《暗室之王》(1910)、《執著堡壘》(1912)、《郵局》(1912)、《春之輪迴》(1916)、《自由之瀑》(1922)、《紅夾竹桃》(1924)、《時代之旅》(1932)、《紙牌國》(1933)等劇作構成了最能典型其戲劇原創性功績的象征劇品類。它們摒棄了彼時孟加拉語戲劇文學劇壇奉為主流的寫實主義范式,與西方戲劇傳統的再現話語尺度判然兩途,構建了具有象征性意味的印度敘事。這些劇在主旨上,皆揭示了存在于神性、普遍人性、宇宙天然之中的印度式夢想價值觀所體現的積極光明的現實;在情節上,無懸念建置與激情迭起,人物行動一目了然,行動韻律并不緊湊且時有延宕。矛盾沖突不由行動推進而產生,而是源于正反兩種對抗氣力的理念沖突;在結構上,不嚴格遵循場幕分割,戲劇沖突非常內隱;在人物上,擬人化類型化的抽象概念式腳色塑造服務于泰戈爾政治文化理念的寓言式或象征性表白;在藝術上,運用序幕與唱段穿插、時空寓言化、敘事中介者的建置等創新出印度式反寫實敘事。
《暗室之王》(1910)是體現泰戈爾象征劇精髓的經典之作。王后期盼見到一直與之幽會于暗室的國王,卻誤將花環投贈他人。一場宮廷大火中她終于撞見真國王,卻因其可怖形象大受打擊而返回母國,由此觸發了眾王爭奪她的戰爭。關鍵時刻,暗室之王平定亂局拯救了王后。劇終,國王約請她一起走出暗室,光明中她發明,本來自己的摯愛無與倫比。這是一個關于焦灼不安的魂魄個體歷經修行,拋卻小我后終與神團聚的故事。國王象征梵,王后象征我,該劇探討了個體魂魄如何認知梵并與之結合的哲學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