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
stop
mute
max volume
repeat
中國美術館自1963年建館以來,至今已走過一甲子美的進程。美在新時代——中國美術館建館60周年系列展覽日前開展,分為致敬經典墨韻文脈塔高水長美美與共四大主題展覽,通過近600件作品,會合顯現中國美術館珍藏的經典美術作品。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表示,中國美術館比年來對館藏經典作品進行活化,讓躺在博物館庫房里的作品活起來,愿和所有喜好美的人一起努力,把中國美術館打造成新時代人民群眾觀賞美術佳作、提拔文化素養的國家級乃至世界級藝術殿堂。
觀眾在展廳內參觀。本報記者 安旭東 攝
觀展 亮點
年月最早的鎮館之寶
蘇東坡傳世《瀟湘竹石圖》再煥神采
《瀟湘竹石圖》 蘇軾
中國美術館藏有數件鎮館之寶,此中年月最早的是蘇軾的《瀟湘竹石圖》。蘇軾傳世至今的繪畫作品僅有兩三件,《瀟湘竹石圖》便是此中之一。更為難得的是,這幅圖卷傳承有序,畫上涵蓋了元明26家、共計3000多字的題跋,始于元代湖南珍藏家楊元祥,時間是元統二年(1334年),止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
《瀟湘竹石圖》能夠進入國通博娛樂城手機版家珍藏體系,離不開捐獻者鄧拓的功勞。1961年,鄧拓用從《北京晚報》預付的發布《燕山夜話》所得的稿費,加上變賣手中數十幅古畫所得的錢,購得《瀟湘竹石圖》卷。此后他深入查閱資料,考證出此卷是蘇東坡的真跡。1964年,鄧拓從自己珍藏的古代繪畫珍品中精選出包含有《瀟湘竹石圖》在內的140余件(套),無償捐贈給國家。自鄧拓先生捐獻以來,這批古代繪畫珍品便成為中國美術館的寶藏,發揮著巨大的精神價值。吳為山說道。
由署款可推測,此畫是蘇軾畫給摯友孫覺的。畫中描畫的是今湖南省零陵縣西瀟、湘二水交匯處遙接洞庭的渺遠景色,體現了與《枯木怪石圖》差異的意境,開闊而悠遠。中國美術館展覽部主任邵曉峰說,《瀟湘竹石圖》的構圖頗為空靈,具有筆盡而意不止之境。這幅有九百長年歷史的畫作,曾出現老化現象,后途經專家反復研究、精心修復,再次煥發了神采。
東方馬蒂斯常玉
這幅《馬》通博娛樂城免費體驗金曾掛在畫家工作室
《馬》 常玉
近當代知名畫家常玉的終生令人唏噓:少時家道殷實,成為20世紀早期留法并客居巴黎的中國藝術家;在藝術途徑上我行我素,生前幾乎沒通博 娛樂城 出金有遭受畫壇的珍視;晚年窮困潦倒,1966年因煤氣泄漏事故在巴黎去世。而今,他在孤寂中創作的畫作卻遭受世界的矚目,在拍賣場上屢屢刷新記載。
《馬》(圖見本版右上)是中國美術館藏唯一一件常玉的油畫作品。畫面中水天一色,一匹馬正在河中飲水。河灘和遠山的空間布置,既混合了中國傳統繪畫美學,展示出平遠的山水畫意境,又具有西方當代藝術所追求的平面格式構成原理。1984年春,這幅畫曾被打包在潘玉良的數千幅作品中運回中國,卻因作品狀況不良、顏料層懦弱剝落而長期藏于庫房。2024年,中國美術館藝術品修復部將其修復完工。如今,這匹曾被畫家掛在自己工作室中的小馬亮相展覽。
細看這幅《馬》,體態圓潤豐盈,用線扼要有力、精緻流通,具有節奏感和通博娛樂城註冊送獎品裝飾性。正是這種簡練圓潤的線條,為常玉取得了東方馬蒂斯的稱謂。1930年,常玉創作此幅作品時,正處于終生中短暫的婚姻生活里,藝術創作舒暢愜意。他結識了畢加索、馬蒂斯、賈科梅蒂、杜尚等藝術家,并受他們的圖式經驗引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常玉曾說過,畫中的動物便是他自己。這幅《馬》悠閑、自在,是那時藝術家的自我內心寫照。中國美術館副研究館員湯林麗介紹。
打動億萬國人的杰作
《父親》源于心里猛烈震動
《父親》 羅中立
烈日下的一位老農,在勞動的空隙手捧粗瓷碗預備喝水,大顆晶瑩的汗水流過他臉上深深的溝壑。展覽展出的羅中立油畫《父親》以紀念碑式的宏偉構圖、超寫實的手法,飽含濃情地刻畫出中國農夫的代表形象。1980年,羅中立以《父親》震驚中國畫壇,并獲第二屆全國年輕美展一等獎。數十年來,這張面容深深感動了無數中國人的心,成為革新開放以來中國現實主義藝術創作的一道豐碑。
作品《父親》的人物原型,既來自藝術家在大巴山下鄉寫生時熟悉的房主鄧開選,也源于羅中立在重慶沙坪壩公廁旁碰見的一位守糞的農夫。那是在1975年的除夕夜,當羅中立的目光與守糞農夫的目光相遇時,心里一陣猛烈的震動,同情、憐憫、感觸……一起狂亂地向我襲來。作為一位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羅中立說道:我要為他們喊叫!他首創性地為一位平凡勞動者繪制巨幅肖像,這對上世紀八十年月的中國美術創作中人物形象描畫的轉變,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動作用。
吳為山介紹,中國美術館高度珍視藏品的保留與修復工作,《父親》在2024年接納了誕生以來的首次系統修復。在修復過程中,專家們發明畫布背部的標簽下蓋住著此前的標簽,顯現出這幅畫作名稱的更替。起初,羅中立給油畫命名《粒粒皆辛苦》,后來改成《我的父親》,在第二屆全國年輕美展評審的過程中,作品定名《父親》。
清冷奇人八大山人
《鶴鹿鳧雁圖》白眼卻為何?
《鶴鹿鳧雁圖》 朱耷
在中國美術館的三層、五層全部展廳及六層藏寶閣,墨韻文脈——八大山人、石濤與20世紀以來中國寫意藝術展梳理了中國寫意藝術的文脈流變。吳為山表示,明清之際八大山人和石濤的書畫是傳統寫意藝術的巔峰,二人同時也是傳統開始向當代轉型時最具創造意識的典型性畫家。寫意藝術的文脈中,流淌通博娛樂城提款著中漢文明的血液,也流淌著藝術家生生不息承繼與創新。
八大山人朱耷創作《鶴鹿鳧雁圖》每軸獨立成像,差別描畫了鶴、鹿、鳧、雁。從署款八呈兩點,并改畫為寫來看,應是其70歲之后的佳作。屏中每個形象均作白眼狀,彼此間還好像相互顧盼。白眼是一種孤高、孤傲的自我表白。但八大山人對世事的孤冷與不屑,也創建在他對世界充實童真和天趣的藝術人文溫度。歷經人生坎坷的他最后歸于平和,既嚴厲、又風趣地表白自己的情感。